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自身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组工印迹】2007年•出台《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组织开展

作者:鲁祖轩   来源:鲁祖轩   时间:2019/1/9 16:10:44   点击:    保护视力色:       

2007 年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确定在已经实施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基础上,专门组织开展17 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该《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布局,推动各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总体要求上,提出坚持科学导向、坚持客观公正、坚持群众公认、坚持简便易行,形成以群众评价为基础、以综合考核为主导、以专项考评为印证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在考核内容上,科学设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状况、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群众满意度8 个类别60 项,使整个考核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切实考虑各地之间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坚持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在总量与人均、速度与质量、存量与增量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创新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从教育、卫生、治安、环保、社会保障和干部作风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方位了解群众对党委、政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实际工作成效的直接感受,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意见》还对具体细化考核方式、全面运用考核结果、建立考核公正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积极稳妥推进这项工作,文件出台后首先在部分市开展了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总结分析,2009 年初对考核内容和方式方法作了进一步完善提升,并对17 市进行了2008 年度综合考核,标志着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在全省全面推开。这一轮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持续到2014年,之后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作出了新的设计。通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开展,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培养、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各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干事创业,形成了重科学发展、重工作实绩、重群众公认的工作导向,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推动全省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7 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启动了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并选择德州开展试点。这次综合考核试点工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考核内容全面客观,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特别是创新了考核方式,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考察、民主评议、集中座谈以及电话随机访问等多种形式,广泛吸收各层次各界别的意见,试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也为健全综合考核体系、完善综合考核办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省委、省政府启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为全省及各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树立了鲜明导向。我认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树立了科学发展的导向。首先,全面考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建等“五个建设”,改变了过去单纯看GDP、单纯看财政收入等单一化、分散式的考核模式,通过整合统筹,考核工作进入了“综合考核时代”。第二,既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既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注重显绩,也注重潜绩,体现了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三,体现了差异化要求,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说,实现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和指标化。另一方面,强化了群众满意的导向。这是一个创新和亮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关键因素,通过电话随机访问的形式,主动“连线”基层群众,倾听真实想法,把民意标准作为评价发展成效的最大价值取向,这一做法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感触比较深的是,当时市领导带领有关民生部门负责同志到现场旁听了电话访问,有的群众意见很具体、很尖锐,对在场的领导干部触动很大。省里的综合考核正是采取这种方式,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注重民意、关注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