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根据中组部安排,我省统一开展了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定《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试行)》,选聘2549名大学生到村工作。截至2012年,全省各级共选聘1.5万名。
在中央、中组部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优势、甘于吃苦奉献、主动干事创业,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了一批以张广秀、赵菊等为代表的优秀群体,大学生村官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随着形势任务变化,从2013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对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工作进行整合并轨,每年按照选调生的标准程序选调1500名左右大学生村官,驻村服务满2年、经考核考察合格,直接录用为选调生;考核考察不合格的,不录用为选调生,也不再续聘为大学生村官。通过整合并轨,有效解决了选调生忙“调”和大学生村官忙“考”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省委组织部每年在临沂大学举办为期9天的全省选调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把党性实践锻炼贯穿培训始终,讲政策教方法,强调纪律规矩,突出作风养成,帮助选调大学生村官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农村工作能力。2018年4月,中组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推进选调生与大学生村官工作衔接作出规定:选调生一般安排到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工作,录用后到村任职2年时间。选调生在村任职期间,履行大学生村官有关职责,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
我是2009年10月通过枣庄市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来到千佛崖村工作的。当时村里条件非常差,路没路样,村没村样。看了之后虽然心情有些低落,但也萌生了把千佛崖村变个样的想法。
到村第一年,我基本上是协助村干部工作。通过打扫卫生、整理档案等一些“杂活”,慢慢摸清了农村工作的“门道”,也逐渐参与了村里的中心工作。2011年初,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任职以后,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我通过大学生村官这块“金字招牌”,多方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千方百计为村里协调项目、资金和政策,修了3公里路,打了3眼机井,建起生产桥和蓄水池,解决了一些多年想干又干不了的难题,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2015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省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机遇,进一步谋划村级发展、增加村民收入。一是从老百姓手中租下多年闲置不用的旧房子,打造了6家民宿,鼓励村民发展民宿经济;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农户利用庭院种植猕猴桃1500多株;三是成立庄户剧团,深入挖掘民俗,引导十多户村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虎头帽的制作,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唤醒了乡村沉睡的记忆。通过多种渠道,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左右,58户129名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2017年,我非常荣幸地被推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看到这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我感到很充实、很欣慰。农村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只要脚踏实地去干,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